陳世璽醫師 (耳鼻喉睡眠頭頸外科) : 4月 2024 WFU

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嘴破好痛苦,讓人痛到升天的神奇藥水幫助快速復原

 
作者:陳世璽  醫師


口腔潰瘍梗圖


相信大家都有過嘴破的經驗,小小的白點殺傷力卻超大,痛起來讓人茶不思、飯不想。也難怪有人說: 「嘴破痛起來,比分手還痛...」


口腔潰瘍的成因


任何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發炎或是受傷的原因都會造成口腔潰瘍,大致上可以分成以下五種:


1.口腔局部損傷後口腔潰瘍:

這類大概是大多數人都有的生活經驗。不小心咬到嘴巴、被乾柴的食物刮傷、吃太燙的食物、直接撞到嘴巴、戴假牙或是牙套等都會讓嘴巴出現破洞,一般來說大概7~10天會癒合。


2.復發性口腔潰瘍(阿弗他口腔炎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RAS):

是最常見的非外傷性的口腔潰瘍,好發於高社經地位人士,致病的原因不太清楚,可能跟壓力、賀爾蒙改變、食物過敏、營養素缺乏有關。這類的口腔潰瘍難以根治,大概只能朝作息盡量正常,避免壓力跟重口味的食物做起。

之前遇到一位女生每次月經週期時,她的口腔就會出現大大小小快10個破洞,看起來真的相當辛苦。

3.感染性口腔潰瘍: 

病毒、細菌、黴菌等,生活中比較常遇到的如: 腸病毒造成的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單純皰疹病毒造成的疱疹性齒齦炎。這兩類疾病比較常出現在小朋友,會造成發燒跟嘴巴潰瘍。

有一次碰到比較少見的案例,是一位男士因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沿著三叉神經的第三個分支跑出來,同時造成下巴皮膚疱疹以及舌頭潰瘍發炎。


病毒性口腔潰瘍


4.疾病性口腔潰瘍:

皮膚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胃疾病、血液疾病等。

有一次一個國小的弟弟來看感冒,我注意到他的口腔佈滿了較大片的潰瘍,摸了一下脖子發現有好多大大小小的淋巴結,看起來身材也比較矮小。媽媽告訴我,他的口腔潰瘍會反覆出現已經半年了,直覺告訴我這有點怪怪的。抽血之後驚人的發現他的白血球裡幾乎沒有對抗感染的嗜中性球,後續趕緊轉診到醫院的血液腫瘤科去治療了。

耳鼻喉的區域相對比較外顯,有些全身性的疾病會透過耳鼻喉的局部區塊表現出來,細心的觀察有時也會發現一些特殊的疾病。


5.醫源性口腔潰瘍:

藥物裡面最常見的是NSAIDs類的止痛藥與化療藥物會造成口腔潰瘍。頭頸癌的患者,因為頭頸部接受放射線治療,在治療劑量最大時,也會造成嚴重的口腔潰瘍(Radiotherapy-induced mucositis)。


口腔潰瘍好痛苦,怎麼治療呢?


大部分的口腔潰瘍使用局部治療的藥物就可以了,可以分成幾類:

1.類固醇消炎藥: 

大部分我們常用的口內膏就是這類,點敷在潰瘍上可以加速發炎的消退。但是感染類型的口腔潰瘍不適合使用。


2.非類固醇類藥品: 

耳鼻喉科醫師常用的噴霧治療屬於這類,直接噴灑於潰瘍上可以止痛。當潰瘍範圍很大時,也可以考慮購買藥局販售的罐裝噴霧回家噴灑。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嚴重時我們會請他們去買這類的漱口水來漱口。

3.保護性凝膠: 

使用一些對人體無害的化合物,做成凝膠狀之後用在潰瘍表面形成保護膜,但是沒有止痛消炎的效果,目前我比較少用。


4.組織凝結劑: 

這個就是所謂的「神奇藥水」,常見的成分是三氯乙酸(trichloro acetic acid)、聚甲酚磺醛(policresulen; abothyl)、硝酸銀(AgNO3)等。

目前我常用的是聚甲酚磺醛(policresulen; abothyl),可以利用它的腐蝕性把潰瘍表面的發炎組織凝結,加速新的組織增生。

由於這個藥物有腐蝕性,使用的當下會超級痛,有時我遇到口腔潰瘍好太慢也會幫自己點,每次都覺得痛到快升天了...不過辛苦是有代價的,點過這個藥水,再配合抹上口內膏,通常口腔潰瘍很快就好了。

這個藥水不建議大家自行使用,發炎太厲害的潰瘍或是年紀太小的小朋友也建議不要使用。


口腔潰瘍局部治療


口腔潰瘍超過兩周沒有好,要小心口腔癌


台灣由於有吃檳榔的文化,口腔癌的發生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同時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習慣的人,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當有這些不良習慣,又出現同一個部位的口腔潰瘍超過兩周都沒有癒合,一定要特別注意。


口腔潰瘍怎麼做可以加速癒合?


保持作息正常、避免壓力過大、熬夜、喝酒,暫時不吃油膩、乾柴、過燙的食物,適度的補充維他命C跟含鋅食物(南瓜子、蝦子、牡蠣等)。

網路上有人直接在口腔潰瘍上面抹鹽巴或是狂吃奇異果,這個大概一樣會讓你(妳)痛到升天,但是痛完會發現潰瘍還是沒有要癒合的樣子...所以目前還是建議用上面那些局部治療的藥物來處理,比較不會白受皮肉痛。

附記: 有些人會有疑問,維他命B群有沒有幫助? 目前的證據看來,現代人比較少缺乏維生素B群,倘若是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可以補充看看,但是目前口角炎也認為跟細菌、黴菌的感染比較相關。


嘴破通常是小問題,如果真的癒合比較慢很困擾,或是擔心是不是口腔癌,就還是到耳鼻喉科請醫師幫忙檢查跟治療摟~ 

來之前可以先有心理準備,想癒合得更快? 可能要點一個當下會很痛的藥水~

圖標來源: Flaticon Freepik



延伸閱讀: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鼻塞、噴嚏、鼻水鼻涕好困擾,到底是感冒? 鼻過敏? 還是鼻竇炎?


作者:陳世璽 醫師

每當季節轉換,許多人常常鼻子都會出現鼻塞、噴嚏、鼻水鼻涕,常常有患者會問我: 「我這些鼻子的症狀,到底是感冒、鼻過敏,還是鼻竇炎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這三者到底是什麼?


感冒


一般來說,一個正常成年人每年大約會感冒3、4次。感冒是個通俗的用詞,實際上沒有很嚴謹的醫學定義,大致上指的是一些「沒那麼特別的病毒」透過飛沫進入患者口鼻造成上呼吸道的感染發炎。大約有200多種病毒會造成感冒,最常見的是鼻病毒(rhinovirus)。

常見的症狀有呼吸道症狀,如: 鼻塞、鼻水、鼻涕、噴嚏、喉嚨痛、咳嗽、有痰;其他的症狀有頭痛、倦怠、少部分的人會全身痠痛跟發燒。


鼻過敏


鼻過敏指的是鼻子對某些「過敏原或是刺激原」過度敏感,常見的如: 灰塵、塵?、動物皮屑、香菸、氣溫或濕度劇烈變化等。當有鼻過敏的人碰觸的這些狀況時,會造成鼻腔黏膜的發炎,造成鼻塞、鼻水、噴嚏,有些人會出現眼睛、鼻子、咽喉搔癢的感覺。


鼻竇炎



鼻及鼻竇炎 rhinosinusitis


鼻腔在正中間,鼻竇是圍繞在鼻腔周邊、位於頭顱骨內的空腔(上圖綠色、藍色、紫色的部分),這些空腔會跟鼻腔相通,平時充滿空氣,表面也會覆蓋一層黏膜。

當鼻竇發炎時,比較少單獨只有鼻竇發炎,通常都是鼻腔的黏膜跟鼻竇一起發炎,因此現在醫學上比較常用的名詞是「鼻及鼻竇炎(rhinosinusitis)」。

鼻竇炎主要有四大症狀: 鼻塞、濃稠鼻涕、臉部脹痛、嗅覺衰退。鼻竇炎又分成急性跟慢性,當急性細菌性鼻竇炎較嚴重時,可能會以發燒、顏面劇烈疼痛、大量的黃膿鼻涕來作表現。


三者都有鼻部症狀,表現卻又不盡相同



感冒、鼻過敏、鼻竇炎 怎麼區分


最有特色的差別在於: 

感冒: 白色偏黏鼻涕,有時有膿樣鼻涕,常有喉嚨痛、咳嗽等鼻子以外的症狀,大部分兩周以內會痊癒。

鼻過敏: 透明水狀鼻涕,合併鼻子眼睛搔癢,常有誘發因子。跟體質有關,往往是慢性的問題。

鼻竇炎: 膿樣鼻涕,合併臉部悶脹、嗅覺減弱或聞到鼻部臭味。急性鼻竇炎常續發於感冒後,當鼻竇發炎超過12周,則稱為慢性鼻竇炎。


三者不一定是獨立出現


相信大家看完之後,下次再出現鼻子的症狀時,可以自己先初步的判斷可能是什麼問題了~

但是我們臨床上也不乏遇到同時出現的狀況,比如說: 本來鼻子就過敏,感冒後鼻竇被細菌感染,產生鼻竇炎。因此,當大家鼻子不舒服時,建議還是找醫師幫忙評估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摟~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耳前廔管別亂挖,小心感染化膿

 
作者:陳世璽 醫師


有人知道這個洞是用來做什麼的嗎?


在台灣,大約有2.5%的人,他(她)們的耳朵上有個神祕的孔洞,只要拿到了合適的鑰匙,就可以開啟大腦無限的潛力...

以上祝大家愚人節快樂~

這個洞叫做耳前廔管,不是打開腦部的鑰匙孔~


耳前廔管 (preauricular fistula) 是什麼?


上面照片耳廓上的小洞,正確的名稱叫做耳前廔管(preauricular fistula),是屬於外耳先天異常的疾病之一,為胚胎發育時,第一及第二鰓弓遠端6個耳丘(auricular hillocks)融合不完整所致。歐美白人盛行率只有0.2~0.9%,東方族群可達10%,台灣的盛行率約2.5%。一般來說,75%為單側發生。


耳前廔管不要挖


大部分時間耳前廔管是沒有症狀的。廔管內是複層鱗狀上皮細胞,一旦脫落,上皮容易堆積在廔管內,導致細菌感染或發炎。

因此建議平時廔管外部的耳廓記得要清潔,沒事千萬不要拿東西去戳它或是挖它,不然很容易發炎感染。


耳前廔管發炎了怎麼辦?



耳前廔管感染化膿


當發炎感染時,必須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當膿瘍形成就必須切開引流;當反覆發炎時,就建議要在感染控制下來後,進行廔管切除術。

由於考量未來要進行廔管切除手術,切開引流時必須保留廔管原本的開口,以利後續廔管走向的辨認。進行廔管切除術前會在洞口注射甲基藍將廔管的路徑染色,配合探針來探查廔管走向,完整地將廔管整個移除才不易復發。

有的廔管走向很複雜,甚至會穿過耳廓的軟骨或是進到外耳道內,這些都是手術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以上的說明相信大家知道這個洞是什麼了,記得不要拿東西去挖它喔~

圖標來源: Flaticon
Brain icons created by nangicon - Flaticon